首页 新闻动态 新闻详情
理財顧問頭像
稳健财富配置 咨询我
理財顧問頭像

张晨格
杭州区域 财富管家

毕业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具有证券从业、基金从业等多项专业资质。本着专业、稳健的态度为每一位客户提供优质服务!

14
JAN
2022
财经早报丨1月14日丨中科院:预计今年中国GDP增速5.5%左右;美联储布雷纳德暗示可能最早3月加息
日期:2022-01-14 来源:仁和智本 271
  • 意见反馈
  • 微博
  • 微信







三大股指全线下挫,沪指跌逾1%,酿酒锂电等板块回落走低

13日,沪指早盘弱势震荡,午后大幅下探跌超1%;深成指、创业板指均大幅走低。盘面上看,两市板块多数走低,酒类股大幅回落,贵州茅台跌逾4%失守1900元整数关口;半导体、医药、锂电池、化工、电力、家电、保险、券商等板块均走弱;预制菜、数字货币、零售概念等逆市活跃。截至收盘,沪指跌1.17%报3555.26点,深成指跌1.96%报14138.34点,创业板指跌1.71%失守3100点;两市合计成交10935亿元,北向资金净卖出5.85亿元。


中上协:A股上市公司现金分红连续4年突破万亿元

中国上市公司协会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A股上市公司现金分红总额连续4年突破万亿元,上市公司税费贡献占全国财政收入近两成。其中“两桶油”“四大行”税费贡献突出,2021年前三季度,税费支出合计近万亿元。根据4246家A股上市公司2020年年报,沪深两市有3003家公司发布现金分红方案,累计分红总额将达1.52万亿元,同比增长约11.8%。


30家科创板公司2021年全年业绩预增

证券时报消息,数据宝统计显示,截至1月13日,有39家科创板公司公布了2021年业绩预告。业绩预告类型显示,预增公司30家、预盈2家;业绩预降公司2家、预亏公司有3家。业绩预喜公司中,以预计净利润增幅中值统计,共有13家公司净利润增幅超100%;净利润增幅在50%~100%之间的有12家。具体到个股看,热景生物预计净利润增幅最高。公司预计2021年净利润增幅中值为1840.81%;东芯股份、容百科技预计净利润同比增幅中值分别为1090.29%、324.75%。


中科院预测中心:预计今年中国GDP增速5.5%左右

据澎湃新闻消息,中国科学院预测科学研究中心周三举行了2022年中国经济预测发布会。研究中心主任助理鲍勤表示,预测显示2022年我国经济将稳健增长,经济增长将呈现前稍低后略高趋势,预计全年GDP增速为5.5%左右。预计2022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速为3.1%,第二产业增速为4.5%,第三产业增速为6.5%。消费、投资和净出口对GDP增速的拉动分别为3.9、0.9和0.7个百分点。


中信建投:宽信用信号已现,社融增速料逐步回升

中信建投解读12月金融数据指出,宽信用信号已现,社融增速1月约为10.3%,一季度末将逐步提高到10.5%。2022年一季度在政府债特别是新增专项债的带动下,社融增速仍将有保障,且逐步走宽的可能性较高。我们测算,中性假设下,社融增速1月约为10.3%,一季度末将逐步提高到10.5%。总体上,2022年在稳杠杆的大局下、随着碳减排支持工具、支农支小再贷款等结构性政策的支持以及降准和可能的降息支持下,信用宽松的可能性增大,但预计恢复过程仍较为缓和。


商务部:2021年我国实际使用外资规模超1.1万亿元

央视新闻报道,商务部13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实际使用外资规模超1.1万亿元,再创历史新高,引资规模和质量双提升。2021年,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1493.6亿元,同比增长14.9%,实现两位数增长。高技术产业引资增长较快,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17.1%,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增长10.7%,高技术服务业增长19.2%。


下月起我国将对韩实施RCEP协定税率

据财政部官网周四消息,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公告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关税条例》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有关规定,以及RCEP对韩国生效情况,自2022年2月1日起,对原产于韩国的部分进口货物实施RCEP协定税率。



市场监管总局:力争用3年左右的时间,市场监管系统全面实施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

13日,市场监管总局发布关于推进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进一步提升监管效能的意见。意见指出,到2022年底,各省级市场监管部门建立通用型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工作机制,对辖区内全量企业实施科学分类,实现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结果在“双随机、一公开”等监管工作中常态化运用。到2023年底,各省级市场监管部门实现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与专业领域监管的有效结合,建立健全适用于专业领域的企业分级分类监管机制。力争用3年左右的时间,市场监管系统全面实施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有效实现企业信用风险监测预警,努力做到对风险早发现、早提醒、早处置。


消费税传言卷土重来带崩白酒,公司与机构人士称均未听闻进展消息

据21财经,13日,A股白酒板块大跌3.86%,跌幅为2022年开市以来最大。消息面上,一则据称出自头部公募的一季度观点在市场上广泛流传,其中有一条是“以茅台为首的少数高端白酒面临消费税提高,据说文件已批”。对此,贵州茅台相关人士答复称,公司目前没有接到相关消息。泸州老窖相关人士也表示,对此信息尚未听说。多名买方及卖方的食饮行业投研人士均答复为未听说相关文件出台。


居家办公催生需求 2021年PC出货量创十年新高

IDC发布报告显示,去年末假期那一季,全球PC出货单季只年增1%至9,270万台;全年出货量则是年增14.8%至3.488亿台,创近10年新高。PC制造商2021年出货排名是:第一名联想,出货年增14.1%,至8,190万台。第二名美国惠普,出货年增9.3%,至7,410万台。戴尔排第三名,出货年增17.9%,至5,930万台。苹果年成长率高达22.1%,出货量2,780万台。台湾的宏碁出货年增16.5%至2,390万台。


日本去年半导体设备销售额料将超预期,年增长率41%

日经新闻网报道,日本半导体制造装置协会(SEAJ)13日发布市场预测,预计2021财年日本产半导体设备的销售将比上财年增长41%,达到3兆3567亿日元(约1812亿元人民币)。这一数值连续两年增长,比去年10月时的预测值(3兆2631亿日元)有所上调。根据发表的资料,22年度的销售预测同比增长5.8%,达到3兆5500亿日元(约1971亿元人民币,去年10月时的预测为3兆4295亿日元),23年度同比增长4.2%,达到3兆7000亿日元(约2054亿元人民币)。


2021年全球用户在移动应用上花费超万亿元人民币,年增长20%

证券时报消息,应用程序研究公司App Annie 1月12日披露的报告显示,2021年人们在移动应用程序上花费的时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美国人平均可支配时间的三分之一被花掉。排名前10个国家的用户去年每天平均花4.8个小时在智能移动设备上。这相当于一天处于清醒状态的时间的约三分之一,使用时间比2019年增加了30%。去年,全球消费者在应用程序上花费的金额为1700亿美元(约1.1万亿人民币),比2020年增加了近20%。该公司表示,其中1160亿美元来自移动游戏和一些功能性应用。


黑石要求员工必须接种加强剂才可返回办公室工作

彭博社消息,美国私募股权巨头黑石集团周三表示,其美国员工必须接种新冠疫苗加强剂,才能返回办公室工作,加入了其他华尔街公司行列,这些公司最近几天纷纷向员工施压,要求他们接种疫苗并接受更多测试。高盛上月底表示,将要求办公室员工接种加强剂。摩根大通CEO戴蒙本周警告纽约拒绝接种疫苗的员工,他们将无法在办公室工作,而且“不在办公室工作就不会有工资。”去年,黑石曾要求美国的专业人士在6月初之前回到办公室工作,但后来推迟至今年1月18日,最近又推迟到1月28日。


福特汽车市值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大关

CNBC消息,福特汽车股价在周四早盘交易中创下52周以来新高,市值有史以来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福特股价盘中一度涨超5%,截至发稿市值约为1015亿美元;该公司股价在过去六个月中上涨了67%。福特增加电动汽车产量的计划推动了该公司股价的上涨。福特计划今年将其电动皮卡F-150 Lightning的产量提高一倍至150000辆,并表示预订量已超过200000辆。这些努力是由该公司首席执行官Jim Farley领导的“Ford+”转型计划的一部分。



中信证券:地产销售有望在一季度末反弹

中信证券研报认为,长周期来看,随着城镇人口、人均居住面积瓶颈渐行渐近,地产需求或已见顶。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地产在中国经济中的占比将逐渐下降,当然过程可能比较漫长。但是,长周期逻辑不能解释短周期问题,稳增长诉求下房地产需要软着陆。短周期来看,随着托底政策开始落地见效,最坏的时候即将过去,地产销售有望在一季度末反弹,全年地产投资有望实现正增长。


报告:2021年土地成交规模降两成,预估今年仍以稳为主

澎湃新闻报道,克而瑞研究中心发布报告称,预计2022年的土地市场整体热度会延续2021年末低位运行的趋势。其数据显示,2021年12月份全国土地市场经营性土地成交建筑面积增至46019万平方米,环比大涨138%,同比微降3%。从全年成交规模来看,2021年全国土地成交规模同比下降超过两成。尤其是作为成交主力的二三线城市,2021年成交建面比2020年降幅都在25%以上。截至2021年12月20日,全国土地总成交金额62494亿元,较2020年同期下降了10%,扭转了连续六年的涨势。


保险公司分支机构大撤退:去年净减少448家

证券日报消息,根据银保监会最新数据统计,2021年,2197家保险分支机构退出了市场,2020年的这一数字为971家。综合险企退出的分支机构和新设机构计算,2021年险企分支机构净减少448家。分析人士认为,险企分支机构加速退出,与低迷的行业发展不无关系。而从深层次来看,随着保险行业线上化、自动化和数字化的程度不断提升,保险业务对物理网点的依赖也会越来越小。


量化私募再迎监管 客户亏损状态下不能提超额业绩报酬

上证报消息,量化私募人士透露,2021年12月部分托管方收到窗口指导,后续私募管理人在客户亏损的情况下不得计提超额收益部分的业绩报酬,而且计提完成后客户持有份额不能为亏损状态。近日,量化私募在备案新产品时,如果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发现该产品净值在1元以下可以计提超额业绩报酬,也会要求私募管理人重新修改基金合同。多位业内人士表示,量化投资的发展空间广阔,参照成熟市场的发展规律,有效的行业规范必不可少,显著提升的监管关注度有助于行业的健康发展。 


“稳增长”成最大催化剂 36只权益基金净值创新高

中国基金报消息,新年伊始,A股风格大变,新能源、半导体、军工等赛道股高位剧烈震荡,稳增长板块强势崛起,高低切换明显。记者梳理发现,今年以来有36只权益基金净值创下新高,还有中庚小盘价值、中泰玉衡价值优选、中欧恒利三年定开、中庚价值灵动灵活配置、中欧潜力价值A和广发价值领先A等去年的高增长、低回撤基金产品表现强势。除此之外,开年以来,以地产产业链、银行为代表的稳增长板块表现稳健,也是不少基金净值飘红的最大催化剂。


报告:2021年全球风投融资达创纪录6210亿美元

彭博社消息,据CB Insights周三报告,2021年全球风投融资达到创纪录的6210亿美元,较2020年的2940亿美元增长逾一倍。其中,1亿美元以上的风投融资达到创纪录的1556笔,远超过2020年620笔。因后期风投交易的估值迅速上升,2021年独角兽数量增加了69%至659家。金融科技公司获得的风投融资达到1320亿美元,占2021年风投总额21%,成为最热门的风投交易类型。



美股收跌科技股领跌 纳指下挫380点

美股周四收跌,科技股跌幅领先,纳指下挫380点。美国12月PPI同比增长9.7%。拜登提名的美联储副主席候选人布雷纳德暗示最早3月加息,开始加息“一段时间之后”就会缩表。截止收盘,道指跌176.70点,跌幅为0.49%,报36113.62点;纳指跌381.58点,跌幅为2.51%,报14806.81点;标普500指数跌67.32点,跌幅为1.42%,报4659.03点。包括亚马逊与微软在内,大型科技股表现普遍疲软。Snap下跌超过10%。维珍银河宣布发行债券后下挫18.9%。电动汽车生产商特斯拉下跌6.8%。科技股走低使纳指结束了此前连续三个交易日上涨的行情。进入2022年以来,随着美联储暗示将迅速加息与缩表以应对高通胀状况,科技股表现疲软。


美联储副主席提名人布雷纳德暗示有可能最早3月加息

美联储理事布雷纳德表示,美联储可能最早在3月份提高基准利率,以确保几十年来最严重的通胀压力得到控制。布雷纳德周四在参议院银行委员会关于其副主席提名的确认听证会上表示,“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已经预计今年会进行数次加息,我认为,一旦资产购买计划结束,我们就会做好行动的准备。当然我们还必须关注今年余下时间将发布的经济数据”。美联储的购债行动按计划将在3月中旬收官。布雷纳德抗击通胀的决心标志着这位美联储重要鸽派人士观点的重大转变,去年7月她曾表示,通胀可能回到过去多年来低于2%目标的模式。


美国12月生产者价格指数涨幅低于预期 暗示通胀压力减弱

美国12月份生产者价格上涨放慢,因为驱动2021年通胀飙升的两个重要因素——能源和食品——的成本环比回落,暗示价格压力或许正开始减轻。美国劳工部周四公布的数据显示,12月份最终需求生产者价格指数(PPI)环比上升0.2%,11月份的数据向上修正为上涨1%。与上年同期相比,PPI上升9.7%,是2010年以来第二大升幅。接受调查的经济学家的预测中值是该数据环比上涨0.4%,同比上涨9.8%。剔除波动较大的食品和能源成分,12月PPI环比上涨0.5%。同比升幅为8.3%,高于经济学家预期。


纽约楼市全面复苏,曼哈顿12月房租创历史新高

CNBC消息,纽约地产估价机构Miller Samuel与房产中介公司Douglas Elliman周四发布的报告显示,曼哈顿12月公寓平均租金达到4440美元,更受关注的净有效中位数租金(包括所有折扣在内的中位数租金)为3392美元,创历史新高,较上年同期上涨了21%。这标志着与一年前相比的戏剧性转变,当时曼哈顿有超过2.5万套空置公寓可供出租,就连最乐观的经纪人也预计,楼市的复苏可能需要数年时间。而现在,租金已超过疫情前的水平,今年的租金上涨给租房者带来了巨大冲击。


*风险提示:投资有风险,决策需谨慎。本文内容为基于公开资料研究完成,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应审慎决策、独立承担风险。